網頁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為朋友工作-靈命日糧2007-09-03

靈命日糧正文


使徒行傳第四章



當時所有信主的人,都是同心合意的,凡物公用,沒有一人說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使徒能力充沛,繼續力證主耶穌復活的事實。信徒謙和共處,享受上帝豐盛的恩福。
人人都一無所缺,因為大家都賣掉房屋田產,把得到的錢交給使徒,照各人的需要分配。例如那個名叫約瑟的,使徒稱他作巴拿巴(“勸慰者”的意思),是生在塞浦路斯的利未人。他把變賣田產的錢交給使徒,分贈那些有需要的信徒。



這個學期,我把維基百科的學習,納入國中生的課程中。維基百科的計劃,就像早期教會的使徒們,凡物公用。一切都是免費的,甚至創辦人吉米威爾斯為了要讓維基百科「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拒絕了Google的獨家贊助。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使用維基百科的人才能「無條件地」享受大家提供的知識。而不會受到廣告的打擾(廣告其實是會主宰人的思想,因為廠商都希望藉著廣告讓大家多買自己的東西)。


大家都是國中生,一定會認為自己所知有限,其實不見得。就像我在鶯歌國中舉的例子:住在鶯歌的人以自己的角度描寫自己,一定比住在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編輯所描述的鶯歌鎮要來得踏實多了。學習的效果在自己有興趣的事上可以發揮出來,就像我們牧師說的:「上帝在每個人身上,放著不同的特質。」所有人的興趣特質都不盡相同,所以你的編輯角度必然是獨一無二的,也必然是維基百科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知識共享的地方,每個人提供出他感到不起眼的那一份,就有可能造成關鍵性的改變。這就好像台灣多雨,住在這兒的人,不會覺得一口水有多重要,但若是到了沙漠,這可能就是救命的一口水了!我們學的東西也是這樣,你可能會覺得懂的、玩的都和其他同學差不多。因為你們都住在島上,讀同一所學校。但是你如果把這份不起眼的知識貢獻出來,就能讓世界某個角落缺乏這份知識的人獲益。


2000年前的基督徒也是這樣,把家裡的東西提供出來,種小麥的提供不起眼的麵粉,養牛的提供不起眼的牛奶。這些就是飢餓的人眼中貴的食物了。



商業週刊-維基資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

商業週刊-學校沒教的大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