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潘冠錡老師的好好玩物理網
波以耳實驗
聲音的三要素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學腳踏車的完美步驟(2007中秋,大女兒學會腳踏車。)
我也是四年級學會腳踏車的,回想起來,摔得蠻慘的。
昨天中秋節,把很早就為女兒準備的腳踏車拿出來,沒想到,一天就學會了。這都是拜電視節目'''生活智慧王'''之賜。
如果你還不會騎腳踏車,趁這幾天天氣好,可以來練練看喲。
*1.先準備扳手,拆下兩個踏板。牽車繞著8字型行走。
*2.騎上車,試著兩腳離地滑行。
*3.裝上右側踏板,把踏板放在1點鐘方向,練習起步。
*4.裝上左側踏板,可以上路了。
奇妙的是,還沒摔到車,感謝主。
昨天中秋節,把很早就為女兒準備的腳踏車拿出來,沒想到,一天就學會了。這都是拜電視節目'''生活智慧王'''之賜。
如果你還不會騎腳踏車,趁這幾天天氣好,可以來練練看喲。
*1.先準備扳手,拆下兩個踏板。牽車繞著8字型行走。
*2.騎上車,試著兩腳離地滑行。
*3.裝上右側踏板,把踏板放在1點鐘方向,練習起步。
*4.裝上左側踏板,可以上路了。
奇妙的是,還沒摔到車,感謝主。
Labels:
生活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Re:靡洱、栨
靡洱、栨原文在此
寫得真好,帶我回到童年的記憶中。小二的時候,因為環境的關係,全家搬到台北市住了一學期,我這隻鄉下老鼠害了很嚴重的思鄉病。感覺上沒有一樣是對的:人際關係差,功課一落千丈,師長對我也很有意見。
後來,我轉回了自己的學校,就像你說的。一切都不一樣了!當時的我,無法解釋這種感覺。我在故鄉的學校成了新來的轉學生。是,這是成長,拆毀舊的,再造新的。
「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耶穌
P.S.:Dear靡洱、栨,離題太遠,你的文章勾起我的童年回憶,不知不覺地就飄走了。未能談到環保議題,請見諒。
寫得真好,帶我回到童年的記憶中。小二的時候,因為環境的關係,全家搬到台北市住了一學期,我這隻鄉下老鼠害了很嚴重的思鄉病。感覺上沒有一樣是對的:人際關係差,功課一落千丈,師長對我也很有意見。
後來,我轉回了自己的學校,就像你說的。一切都不一樣了!當時的我,無法解釋這種感覺。我在故鄉的學校成了新來的轉學生。是,這是成長,拆毀舊的,再造新的。
「狐狸有洞,天上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耶穌
P.S.:Dear靡洱、栨,離題太遠,你的文章勾起我的童年回憶,不知不覺地就飄走了。未能談到環保議題,請見諒。
Labels:
生活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為朋友工作-靈命日糧2007-09-03
靈命日糧正文
使徒行傳第四章
這個學期,我把維基百科的學習,納入國中生的課程中。維基百科的計劃,就像早期教會的使徒們,凡物公用。一切都是免費的,甚至創辦人吉米威爾斯為了要讓維基百科「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拒絕了Google的獨家贊助。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使用維基百科的人才能「無條件地」享受大家提供的知識。而不會受到廣告的打擾(廣告其實是會主宰人的思想,因為廠商都希望藉著廣告讓大家多買自己的東西)。
大家都是國中生,一定會認為自己所知有限,其實不見得。就像我在鶯歌國中舉的例子:住在鶯歌的人以自己的角度描寫自己,一定比住在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編輯所描述的鶯歌鎮要來得踏實多了。學習的效果在自己有興趣的事上可以發揮出來,就像我們牧師說的:「上帝在每個人身上,放著不同的特質。」所有人的興趣特質都不盡相同,所以你的編輯角度必然是獨一無二的,也必然是維基百科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知識共享的地方,每個人提供出他感到不起眼的那一份,就有可能造成關鍵性的改變。這就好像台灣多雨,住在這兒的人,不會覺得一口水有多重要,但若是到了沙漠,這可能就是救命的一口水了!我們學的東西也是這樣,你可能會覺得懂的、玩的都和其他同學差不多。因為你們都住在島上,讀同一所學校。但是你如果把這份不起眼的知識貢獻出來,就能讓世界某個角落缺乏這份知識的人獲益。
2000年前的基督徒也是這樣,把家裡的東西提供出來,種小麥的提供不起眼的麵粉,養牛的提供不起眼的牛奶。這些就是飢餓的人眼中貴的食物了。
商業週刊-維基資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
商業週刊-學校沒教的大能力
使徒行傳第四章
當時所有信主的人,都是同心合意的,凡物公用,沒有一人說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使徒能力充沛,繼續力證主耶穌復活的事實。信徒謙和共處,享受上帝豐盛的恩福。 人人都一無所缺,因為大家都賣掉房屋田產,把得到的錢交給使徒,照各人的需要分配。例如那個名叫約瑟的,使徒稱他作巴拿巴(“勸慰者”的意思),是生在塞浦路斯的利未人。他把變賣田產的錢交給使徒,分贈那些有需要的信徒。 |
這個學期,我把維基百科的學習,納入國中生的課程中。維基百科的計劃,就像早期教會的使徒們,凡物公用。一切都是免費的,甚至創辦人吉米威爾斯為了要讓維基百科「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拒絕了Google的獨家贊助。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使用維基百科的人才能「無條件地」享受大家提供的知識。而不會受到廣告的打擾(廣告其實是會主宰人的思想,因為廠商都希望藉著廣告讓大家多買自己的東西)。
大家都是國中生,一定會認為自己所知有限,其實不見得。就像我在鶯歌國中舉的例子:住在鶯歌的人以自己的角度描寫自己,一定比住在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編輯所描述的鶯歌鎮要來得踏實多了。學習的效果在自己有興趣的事上可以發揮出來,就像我們牧師說的:「上帝在每個人身上,放著不同的特質。」所有人的興趣特質都不盡相同,所以你的編輯角度必然是獨一無二的,也必然是維基百科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知識共享的地方,每個人提供出他感到不起眼的那一份,就有可能造成關鍵性的改變。這就好像台灣多雨,住在這兒的人,不會覺得一口水有多重要,但若是到了沙漠,這可能就是救命的一口水了!我們學的東西也是這樣,你可能會覺得懂的、玩的都和其他同學差不多。因為你們都住在島上,讀同一所學校。但是你如果把這份不起眼的知識貢獻出來,就能讓世界某個角落缺乏這份知識的人獲益。
2000年前的基督徒也是這樣,把家裡的東西提供出來,種小麥的提供不起眼的麵粉,養牛的提供不起眼的牛奶。這些就是飢餓的人眼中貴的食物了。
商業週刊-維基資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
商業週刊-學校沒教的大能力
Labels:
信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