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韓國一週,火車加上home stay
揮別了住在我家一週的韓國友人,心裡面的那種依依不捨,彷彿我才是那告別韓國、踏上歸徒的旅人!
閉上眼,腦中還是浮現著你們留下的歌聲。
再見了,神的國度裡,我的家人。
Labels:
生活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畢業旅行好好玩
嗨,朋友們。你們幾天不在,日子就變得不同了。真會感到有點無聊耶! 回來記得要告訴我玩得如何唷!
有照片要放出來!!
Labels:
生活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桃園遠東百貨前音樂敬拜演唱會
點一下下面的組圖,可以播放當天的音樂會幻燈片。
感謝耶穌,免費使用這樣的場地,就在桃園火車站正前方,麥當勞設立的優選地段。
專業的燈光、音響、專業的舞台。
像我們這樣的人愚拙的人能說什麼呢?站在舞台上,要向世界宣告
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h4>主有預備,結束後的照片,在沒有事先安排的情況下,竟然團員的組合自然呈現了愛心的畫面。</h4>我們只能儘力的歌頌上帝,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Labels:
信仰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碩士加油
老師,看來妳是要準備研究所了,有學程的研究所。我支持妳,這是停止飄泊的唯一選擇。妳的目標是哪裡呢?知道嗎?本科系的數學研究所才是教育界的王道喲!這是我個人的應考心得。提供妳參考。
有空也幫慧慧打打氣喲。
加油,我挺妳、為妳祈禱。
Labels:
生活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今年不上山,要南下
去年,和老王還有鶯中的一夥人,上五寮尖山。手腳並用,差點沒嚇破膽。算一算已經一年沒爬山了。
今年,要回到大學時的母校--成大。看看榕園裡那久違的大榕樹。嚐嚐台南小吃。上次離開時,是二十出頭、背著背包、要到臺北的小伙子。
現在,小孩已經五年級了。十五年,不就是尖山這些孩子出生的時候嗎?
Labels:
生活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彩虹之約
2008年9月10日,我在尖山國中帶著孩子們上完在此第一天的實驗課,在教務處門口拍下的畫面。(點圖放大)
上完第九節課,準備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處拍下的風景。
這一天的雲彩真是美麗,我在操場上,不由自主的又按下快門。
上完課、看見彩虹,我相信--那就是記號了!
上完第九節課,準備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處拍下的風景。
這一天的雲彩真是美麗,我在操場上,不由自主的又按下快門。
上帝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裏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創世紀 |
上完課、看見彩虹,我相信--那就是記號了!
Labels:
生活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到一個沒人找得到的地方
暑假的尾巴,終於來到夢裡也會思念的海邊。
旅行的時候,適合帶著城外沒訊號的PHS。
煩惱的事在圈外?不,是在九宵雲外!
Labels:
生活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V2火箭計畫-紙模型社
這篇文章中,我放了一些有關V2的背景資料、照片和影片。
國家地理頻道中文介紹
維基百科-V2
V2火箭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飛彈。其目的在於從歐洲大陸直接準確地打擊英國本土目標。第一次大戰以後,德國軍事當局為了尋求能在未來戰爭佔有優勢的新式兵器,亦將研發觸角鎖定了航太火箭領域。1932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以年輕有為的馮‧布朗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另外從1933~1941的8年期間,研發團隊試驗了許多小型火箭。其中有A-1、A-2、A-3和A-5原型。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發經驗與資料後,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 「V2火箭」,並在9月8號的倫敦攻擊揚名於世。
維基百科-馮‧布朗恩
華納‧馮‧布朗恩(Wernhe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德國火箭專家。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總設計師。納粹德國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1977年6月16日,馮‧布朗恩因患腸癌在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大里亞逝世。
國家地理頻道中文介紹
維基百科-V2
V2火箭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飛彈。其目的在於從歐洲大陸直接準確地打擊英國本土目標。第一次大戰以後,德國軍事當局為了尋求能在未來戰爭佔有優勢的新式兵器,亦將研發觸角鎖定了航太火箭領域。1932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以年輕有為的馮‧布朗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另外從1933~1941的8年期間,研發團隊試驗了許多小型火箭。其中有A-1、A-2、A-3和A-5原型。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發經驗與資料後,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 「V2火箭」,並在9月8號的倫敦攻擊揚名於世。
V-2 火箭內部構造
1. 彈頭
2. 導引陀螺儀
3. 導引波束及無線電指令接收器
4. 酒精水溶液
5. 彈體
6. 液態氧
7. 過氧化氫
8. 高壓氮氣鋼瓶
9. 過氧化氫反應室
10. 渦輪推進幫浦
11. 酒精/氧氣燃燒器蓋
12. 推力架
13. 火箭燃燒室(外殼)
14. 尾翼
15. 酒精輸入管
16. 燃氣舵
空氣舵維基百科-馮‧布朗恩
華納‧馮‧布朗恩(Wernhe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德國火箭專家。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總設計師。納粹德國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1977年6月16日,馮‧布朗恩因患腸癌在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大里亞逝世。
Labels:
紙模型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